助聽器堵耳效應解決之道
編輯:秋菡 [ 2012-8-17 9:22:33 ] 文章來源:教育裝備在線
聾教裝備
堵耳效應是指由于外耳道被封閉而引起的骨導聽閾降低的現象。這一效應在純音測聽中會表現出純音低頻骨導閾值變好,在助聽器佩戴中則易引起佩戴者耳內悶漲感、自己說話聲音空洞不適或響度過大。如何將通過骨導傳播至耳道的低頻能量減少或者使其散發者耳道外,是助聽器技術中遇到的一大課題。
1.什么是堵耳效應
堵耳效應的產生與聲音的骨傳導機制和顱骨自身的聲學特性密切相關。正常情況下,人體內的聲音(如言語聲、咀嚼時下顎震動的聲音以及在較硬的路面上運動上產生的震動)可以通過顱骨的震動直接傳遞至耳蝸外,也可以通過聽骨鏈等中耳結構及顳骨鼓部傳入外耳,引起外耳道軟骨部的震動,正常情況下由于這一部分聲能被分散出去,因此這一部分聲音不會被我們感知。當佩戴助聽器時(通常是定制機或者佩戴耳模),由于助聽器深入外耳道且將外耳道封閉,使其形成一段密閉的空腔。由顱骨及聽骨鏈傳入外耳道的聲音能量不能正常向外擴散,外耳道內就會產生額外的聲壓,通過氣導機制,這部分聲壓就會到達內耳。由于外耳道軟骨部的震動主要局限于250HZ-500HZ,因此這一段頻率的聽閾會降低。由于CIC比ITE更加深入骨部,因此堵耳效應最小。
2.堵耳效應引起的常見問題及原理
助聽器使用者,尤其是低頻聽力較好者,常常會反映耳內漲悶、自己聲音變大等問題。堵耳效應發生時,人們就會覺得自己像是在木桶里說話,感覺聲音甕聲甕氣或者空洞。
為了解決助聽器佩戴中的堵耳效應問題,目前最常使用的方法就是增加通氣孔或者使用耳道式受話器技術的助聽器。增加氣孔后,原先密閉耳道內的低頻聲能得以部分外泄,能夠有效減輕堵耳效應帶來的不適感。在不引起嘯叫的前提下,通氣孔開放越大越好。
除此之外需要注意的是,堵耳效應在不同形狀的耳道之間差別會很大。在耳道第一彎與第二彎之間的角度可能相對平直,也可能比較尖銳。在一些耳印模上可以看到,耳道第一彎比較長或比較斜,具有這些特殊形狀的耳模及耳內式助聽器會完全封閉耳道,與振動的外耳道壁構成一個閉合的機械系統。這會增加堵耳效應,因為助聽器本身會隨聲波一起振動,相當于一層振動膜,直接向耳膜發射聲音。如果耳道相對平直,這類現象就會較少出現。如果發現助聽器有隨發音向外突出的現象,就需要對助聽器外殼進行打磨拋光,以減小其與外耳道的形狀匹配,減小堵耳效應。
3.堵耳效應的解決之道
堵耳效應的個體差異很大,如果出現了堵耳效應,則應按一下方法解決。
a. 首先檢查助聽器或耳模的耳道部分。制作不好的助聽器(耳模)耳道部分可能會比較虛,這會造成助聽器(耳模)偏向耳道壁一側。這種情況也可能由耳甲腔效應引起。耳甲腔效應是指助聽器耳道部分與耳甲腔底之間存在一個角度,密閉耳道。這時需要拋磨助聽器表面減少其與外耳道的密閉程度,降低堵耳效應。
b. 增加通氣孔的直徑。通氣孔內徑增加,長度縮短,會使得低頻截止頻率上移,增加低頻衰減程度。減小堵耳效應。使用開放式助聽器,比傳統助聽器擁有更好的佩戴舒適性。
c. 延長助聽器的耳道部分。根據聲學原理,助聽器與外耳道形成的密閉空腔越小,堵耳效應越小。
d. 使用MCT(minimal contact technology,最小接觸技術)。把耳內式助聽器(ITE)盡量做的小一點,以便助聽器能夠更加深入耳道,與耳道骨部密切接觸,其余部分與外耳道保持松散接觸,以保持外耳道最大的開放程度,從而使得軟骨部振動聲能可以通過外耳道散發出去。
e. 少數患者對于堵耳效應極為敏感。對于這類患者,只能說服其慢慢適應。
4.歐仕達致力于解決堵耳效應所做的努力
為有效解決堵耳效應給患者佩戴助聽器造成的負面影響,歐仕達公司不斷對自己提出更高要求,努力尋求堵耳效應的解決之道。
現在,歐仕達公司提出開放耳選配理念,提出讓耳朵自由呼吸的響亮口號。最新推出產品“領秀”超強的聲反饋功能保證了其完美演繹開放耳舒適聆聽技術。領秀三個系列全部擁有開放耳產品,耳背機產品也應用了耳道式式授話器技術,讓患者的聆聽更加舒適、自然。
文章來源:教育裝備在線 ©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有意與本網合作者請與我們聯系。未經《教育裝備在線》書面授權,請勿轉載或建立鏡像,否則即為侵權。
聾教裝備